一本裁剪书自学成才

2015-01-27来源 : 互联网

  夜很深了,缝纫机旁的冬至饺子已经凉透了。57岁的于学范在那件比梦幻还美的婚纱上用手针打了一个巧妙的线头,终于钉完*后一粒珍珠,他摘下老花镜,捶了捶酸涩的颈椎,抬眼看窗外,星海广场上华灯璀璨,节日的味道已经很浓了。

  为了12月23日晚那场**定制品牌“世黛”的服装秀,于学范差不多忙碌了整整9个月。已经在服装行业浸淫了整整35个年头,大大小小的秀操持了何止万千,但,这场只有百人规模的近景秀,却被于学范列为重中之重——老手艺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新手艺人对创新和品牌的运筹帷幄,都将在这场秀里全情绽放。

  从1980年大连呢绒服装厂流水线上的学徒工,到1983年当上大连**批服装设计师,到上世纪90年代成为闻名业界的设计牛人,到本世纪初遭遇服装工业化浪潮起起伏伏十余年,到如今终于找到全国*好的**定制平台让一身好武艺有了发扬光大之处……手艺人于学范亲历的,是服装业从“传统”出发又再回归传统的一个轮回。只不过,早年,“传统”是母亲为兄弟姐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棉袄棉裤;如今,“传统”是有眼光的品牌为先富阶层一针一线定制的高贵生活。

  “扎”出来的基本功

  于学范老家山东文登,奶奶擅剪纸,母亲擅针线,他小时擅画画,油画、水粉画都极拿手,于是先天地养成一股子艺术家的范儿来。于学范中学时就出了名的“好浪”,上世纪70年代别人都穿大裤裆的绿布裤子,他就穿上紧腿儿裤了,还是白色的,脚上再蹬一双白皮鞋,走在人群里相当扎眼;头发也是那种能触到领子的中长发,自来卷儿,这么些年也没换过发型,长了就自己拿剪子修修。

  1980年,下乡不到三年的于学范接班回城,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进了大连呢绒服装厂,在流水线上做了学徒工。那时,“大呢”可是全国响当当的制衣企业,那些六七十岁的老师傅,都是解放前的大连服装界大拿,其中还分两派,曾给前苏联人做过衣服的叫“哈派”,曾给日本人做过衣服的叫“日派”,两派的西式服装裁剪和制作工艺各有各的诀窍儿,但手艺都不外传,几乎不带徒弟,只在三个月的学徒培训班上教了于学范他们几手。但,就这几手,也足够受用一生了。于学范的“归拔”“纳驳头”“打线钉”等老工艺,就是那时学的。

  那时没有汽熨斗,都用电熨斗,给裁剪好的布料做“归拔”时,温度必须控制在180°~200°之间,测温度不能上手摸,得用手指蘸水往熨斗上弹,水一下被打回来就是温度过高,贴上了慢慢干出印儿来就是温度正好。

  “驳头”就是西服领子翻过来的那部分,那时没有粘合衬,全部用5号针手工缝制,又要固定稳妥又要表面上看不出半个针眼儿来,凭的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功夫,几乎每天手指头都被扎得“血呲呼啦”,苦练三个月才终于成了,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些纯手工的老工艺就渐渐用不上了,因为国外服装工业的各种现代产品涌进来了,有了一贴就完事儿的粘合衬,谁还一针一针纳驳头呢?

  一本裁剪书自学成才

  于学范在流水线上干了两年,主要负责的环节就是给西服做开气儿和上袖儿。1982年,于学范在厂子里处了个女朋友,姑娘也好打扮,为了送女朋友礼物,他花两毛七分*买了本裁剪书,自学裁剪和缝纫,做了一套淡粉色的套装,上身是坎袖小外套,下身是超短喇叭裙,有点像现在的棒球服。女朋友穿着去上班,把全厂好几千人都给惊艳得不得了。

  书上没有现成的款式,街上也没有类似的参照物,于学范先买来布料,披挂在女朋友身上,然后全凭想象自己设计、自己剪裁。他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懵懵懂懂尝试的就是*先进的“立体剪裁”工艺。

  1983年,中国服装业刚刚有了设计师的苗头,“大呢”要成立设计室,开始在全厂三千多人里海选设计师,三关考题考校的都是设计能力,*后只选中了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于学范,**堪称“千里挑一”。

  那时,老一代师傅们更像裁缝,不讲究设计,匠气重,于学范的设计图,几乎没人能做出来。“大呢”要求从设计到小图到工艺图到版型到*后制作必须由设计师自己一力完成,以**从设计到成衣***不走样。于学范每个月有4套服装的任务,头半个月他会满大街溜达做市场考察,后半个月才铆足劲儿设计、打版、制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大呢”*畅销的服装绝大部分都是于学范的代表作。

  有一年,“大呢”从外贸公司买来一批处理线毯,11块*一条,花色是绿黑格子,尺寸是一米八乘两米。于学范依据这批毯子,设计了一款女式半大衣,毯子的穗头毛边儿全都留着,成了画龙点睛的装饰。这款大衣批发价40多块*,一个月卖出一万多件儿,火遍大江南北。

  传承老工艺的生命力

  随着年龄渐长,于学范刻意由设计向管理转型,再加上服装工业化越来越普及,有十多年时间,他都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中度过。直到今年3月,他正式加盟由年轻“大连十佳设计师”徐莹创立的**定制品牌“世黛”,这是在全国都首屈一指的将设计、工厂和卖场一体化的服装自主产业平台,“这一肚子攒了三十多年的老经验和老工艺,这回终于找到全情释放的舞台了。”

  徐莹尊称于学范为“于老师”。上班**天,于学范就下令“闭关修炼”。然后,他开始一丝不苟地带徒弟,用4个月的时间,对5位已经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版型师、工艺师进行一对一地训练。

  手艺人就服手艺,不仅口服心服,还得“手服”。经过于学范“归拔”的每一块布料,就像进了模具塑过形似的,一块料子,只用4根大头针,就能贴贴服服地穿到“人台”上,工艺师们惊叹,“怎么熨斗在于老师手里就那么听话,到我们手里就不听使唤了?”于学范给大伙儿讲解“归拔”的秘诀,这是一门既讲究力学又讲究解剖学的工艺,“归拔前,每一块布料只是一层皮;归拔后,布料就有了血肉和关节,更重要的是,你用手、眼、熨斗和温度给了布料灵魂。”

  “线钉”是比归拔还古老的工艺,只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高端定制品牌还在使用。线钉标注的是纱向线的走向,经纬分明,横平竖直,纱向线错了,衣料的受力点和受力面就错了,衣服穿起来就不舒服。线钉打准了,归拔的参照点就找准了……

  于学范肚子里的“料”太多了,时间太短,他还没来得及倾囊相授。但就像当年他从**代老师傅那里学到的受用终身的“几手”一样,他手把手带出的每一位设计师、每一位版型师、每一位工艺师,都由“匠”,晋升成了“师”。

  于学范还把当年大呢的“一人负责”制引了进来,坚决杜绝流水线,从工艺师拿到版型纸开始,一件衣服的裁剪、缝制、熨烫、钉扣就只由这一个人来完成,这件衣服上,就只有这一个人的指纹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他的眼睛很“贼”,瞄一眼衣服的针脚儿,就能看出工艺师当天的心情好不好,“有情绪必须停下来,不能让衣服不快乐。”

  “服装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外在灵魂,而传统的老工艺会让这灵魂更有生命力。”对于于学范来说,坚守和传承这些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必须虔诚,因为,这是手艺人的宗教。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