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州区柴河街道小桥子组团4号楼住着一位86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名叫杨春林。2010年底杨春林患上了严重的脑血栓,一病不起,不能说话,吃饭、上厕所都要人帮忙。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开始依赖他的孩子们,孩子们没有任何埋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尤其是两个已经年过半百的儿媳妇。
杨春林老人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都如女儿一样亲。大儿媳赵凤坤1981年嫁入杨家,二儿媳曹凤珍1984年加入这个家庭,随后三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孩子们都对杨春林及老伴非常孝顺,特别是三个儿媳,在大儿媳的带动下,她们像亲闺女一样照顾两位老人家,让本来没有女儿的杨春林感到无比幸福。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幸福和睦之家,见到了杨春林老人和他的孩子们。进门后记者发现,尽管杨老家里的家具有些陈旧,但是屋子却干干净净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充满了温暖。
虽然家中有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但杨家一点异味也没有,这都得益于儿媳的照顾。杨春林的二儿媳曹凤珍对记者说:“大嫂是我们的榜样,她对爸妈的付出无怨无悔,我们自然也得向她学习,让老人安度晚年。”曹凤珍回忆,从她嫁到杨家,婆婆的身体就不太好,当时公公身体还硬朗,公公婆婆跟大嫂一家一起生活。因为两位老人生活都能自理,大嫂赵凤坤主要负责为他们做饭、洗衣服,尽量让两位老人少做家务多休息。后来婆婆患上了糖尿病,再后来发展到了糖尿病综合症,怕嫂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曹凤珍放下了正在做的小买卖,与嫂子一同照顾老人。2010年底,婆婆病情加重,公公也突然患上了脑血栓,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落在赵凤坤和曹凤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到一年婆婆离开了人世,曹凤珍和赵凤坤开始精心照顾孤苦一人的公公。曹凤珍说:“婆婆走后,我们几个轮流陪公公,干脆搬到他屋里,放两张床,就住在他身旁,只要有情况,我们就马上处理。”在杨春林老人躺着的那张床的床尾,悬挂着一台液晶电视,据曹凤珍介绍,这是为了给老人解闷特别安装的。曹凤珍还告诉记者,因为公公吞咽功能已经退化,不能正常进食,为了不让他在进食时遭罪,她们放弃了从鼻子插食管的方式。为了**老人的营养,嫂子赵凤坤给公公做她特别“研制”的面皮汤,她把和好的面冻在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抻得如纸一般薄,汤中加入了切碎的四喜丸子、海鲜等好吃的东西。采访时,赵凤坤正烧了热水准备给杨春林老人擦脸。曹凤珍说:“嫂子和我几乎每天都给公公擦脸、擦身子,虽然老人不能说话,但也会送来微笑,看见他的笑容我们就满足了。”
采访中记者获悉,杨春林的三儿子和三儿媳因为工作忙不能整天照顾老人,但也经常来看望老人。杨春林的二儿子说:“大嫂做得好,带动我们都好好孝顺老父亲,她真是难得的好嫂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