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间,传统的老师走家串户家访曾是“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工作的忙碌、交通的拥堵及人们意识层面的变化等因素,家访渐行渐远。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电子家访”这一概念不仅时髦,而且很实用,让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加顺畅。记者获悉,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市西岗区教育局创建了“知校”教育云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可以点对点进行电子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家长教育子女的困惑和感受并给予实时指导,评价辅导学生的作业等。
记者了解到,2014年,西岗区创建了“知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初步实现了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家校沟通、学生学习、无纸化办公的**和**。
“‘知校’平台还能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西岗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个平台的数据库是我们自己所有的,所有平日里关于学生成长的记录、老师们发的东西都**保存,这些将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宝贵资料。”
女儿回家话少 母亲常看“班级平台”会主动找“话茬儿”
1月12日下午3时左右,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七年三班班主任阎岩将学校举行羽毛球比赛时班里几名同学获奖的照片和消息,通过手机发到了“知校”平台的“班级风采”中。傍晚,林嘉宁的母亲习惯性地在手机上浏览,看看孩子学校班级都有些啥新鲜事儿,一下子看到女儿的名字,在比赛中表现突出,还获了奖。
女儿回到家后,和往常一样没跟父母多说什么,母亲见状便主动打开了话匣子,“听说你今天表现不错啊,比赛还获了奖,很棒哦。”女儿一下子忍不住咧嘴笑:“你怎么知道的,消息很灵通吗!”随即,母女俩来了个拥抱,以示庆祝。
林嘉宁的母亲告诉记者,女儿一直都话挺少的,进入青春期,有些话就更不愿意跟父母说。“这个家校互通的平台让我可以随时进入孩子班级的界面,看看都发生什么了。”林嘉宁的母亲告诉记者,这让她能够更多地了解女儿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亲子话题,甚至走进孩子心里。
家长常年在外 “电子家访”让沟通很顺畅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八年三班的张红同学因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疏于对她的关心,学习情况一直不太乐观,自从有了“知校”平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通过“即时通讯”和语音聊天等功能定期与其父母沟通,进行“电子家访”,不仅及时了解家长需求,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校长孙东怀告诉记者,家长**是因为距离而游离于孩子学习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而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这也让孩子重新拾起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通过“知校”平台,实现了教师点对点进行“电子家访”。
大同小学三年二班班主任慕俊表示,以往老师到家里家访,一是费时间、不方便,另外,有的家长可能会感觉老师是不是来“告状”的?老师当面问的事情,家长可能一时不好回答。可有了“电子家访”,老师在电子平台上与家长对话,家长可以有一个反应的时间,避免了一些尴尬,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沟通变得更顺畅。记者了解到,“电子家访”尤其让一些外来务工孩子的家长感到受益匪浅。
西岗区的很多家长已习惯于通过“知校”了解孩子
昨天,记者在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校长孙东怀的手机“知校”平台看到,前不久她在平台上发了“2015年附校的目标是什么”的帖子,点击率竟然达到了829人次。“全校总共才500多学生,教师不足100,咋有这么多人点击啊?”孙东怀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家里不止一位家长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通过“知校”了解孩子和学校已经成了西岗区很多家长的习惯。“不仅如此,校长登录平台,一下子就能看到所有老师发的帖子,了解各个班级的动态,更多地关注老师和学生,这让我的工作也更有针对性。”孙东怀说。
七年二班班主任吴迪经常在“班级风采”和“共育**”中发些有关教育的好帖子,针对一些家长平时对自己的孩子不耐烦,她把《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哲理文章**到“共育**”,得到不少家长的回复和点赞。八年四班的**赶上哪个同学过生日,都要给他拍张照片,配上祝福的文字发到“班级风采”中,每每都会引来其他家长和同学们的祝福,“通过这种沟通分享,班级似乎变得更和谐了”,**说,此外,布置什么作业,要求学生达到啥水平,家长在这里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