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钱就能买走信用卡信息

2015-01-28来源 : 互联网

  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每年通过***交易的资金总额超过13万亿元。在多数人看来,关涉“*袋子”的***象征着安全、私密,用户隐私信息也会受到严密的保护。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一条条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开户行等完整隐私的***开户数据,在网络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

  每条信息*贵5元*低2分

  根据上海某第三方**管理公司销售人员提供的线索,记者近日使用QQ群查找功能,找到约200个有“数据交流”功能的QQ群。搜索“银行数据”,参与人数多达数百人、交易活跃的群至少有30个。据介绍,这些正是***信息交易的“黑市”。

  在其中一个名为“电话销售数据货源”的QQ交流群,记者以求购者身份,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供试用验真”的银行***客户数据。在这份数据中,多家商业银行的200名客户信息均在列,包括持卡人姓名、移动电话以及家庭住址、开户银行。

  这些隐私信息是否****?经一一致电确认,数十位持卡人也表示,已泄露的客户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在微信及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电话销售交流圈”“销售行业资料群”也大量存在。多位“信息贩子”均表示,可先试用后付款”,价格也分为“三六九等”,每条价格从2分*到5元*不等。例如,*新***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已经出售过一次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条;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则高达5元。借助网络聊天、支付工具,买家从下单到得到这些信息,交易全程仅需数分钟。

  一名自称河北籍的微信群卖家表示,这些信息的主要购买者是贵金属、信托等理财机构的电话销售人员。仅他所在的群,每天有400多人商洽买卖。“越是没怎么被打过的电话信息价格越高,*便宜的一份2000元10万条,算下来每条数据只要2分*。”

  内鬼倒卖合作公司“共享”

  消费者申办***,商业银行掌握了数亿持卡人的身份证明、电话、住址等信息。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将客户相关信息用于本行***业务以外的其他用途。

  记者调查发现,种种规定屡成“一纸空文”,导致大量客户信息被泄露。知情人士介绍,每条个人信息被提交给银行后,要经过支行、分行、***中心等多个环节,经手人员众多。据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通报,已于2013年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某银行***中心原职员余某,就曾将掌握的600余份客户信息出售,其中包括客户办卡时留存的工资证明、身份证明。

  在上海司法机关近年查获的买卖客户信息案件中,两所银行下属支行员工也曾成为出售资料的源头。

  银行转手给“合作公司”。一些信息贩子透露,有相当部分的信息并非银行直接泄露,而来自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记者以办卡人的身份,走访多家银行营业部,获得的标准***申请合同均显示:个人信息除了被银行使用,还可能被用于合作企业推销业务、与联名商户共享信息。

  “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中就授权将自己的信息转手,遭泄露信息的消费者如果想追责,这些免责条款反而成了挡箭牌。”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峰说。

  信息泄露只是个人有责任?

  “信息泄露极易诱发金融犯罪。”上海市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处长肖凯表示,在一些存在漏洞的理财平台,注册会员只需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卡号等信息,即可划转资金。仅2013年,这一漏洞就被犯罪分子利用,在沪盗划资金数百万元。

  许峰说:“商业银行及目前处于信息保护‘灰色地带’的种种***合作机构,都应对客户的信息安全负有责任。”现在,如果查出信息泄露行为,也仅仅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罚,对银行和机构没有任何追责。

  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企业、合作机构等信息泄露源头的处罚力度,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对合作机构的审查。“从根本上看,有必要尽快推动呼吁已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上海某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说。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