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元的理财骗局

2015-01-28来源 : 互联网

  江门企业家老谭没有料到,其在某大型银行珠海分行营业部购买的3000多万元理财产品竟血本无归。

  2014年4月8日,老谭和妻子驾车来到该银行的珠海分行。由于是大客户,老谭一如既往地被客户经理蓝某迎入了其中的“百岛之城”客户室。

  端上热茶热情寒暄后,蓝某开始推销:“您在银行里的*到期了,为什么不买个收益率高点的产品?‘中汇盈信九号’是我们银行的产品,****,利息11%。 ”

  老谭告诉记者,他在该银行打理资金业务已近8年,蓝某服务周到,“很信任她,头脑一热,就买了3000多万。 ”说起经过,老谭很后悔。

  9月30日,蓝某来电说产品出事了,并**次承认不是银行的产品。接完电话,老谭像挨了当头一棒,此后的事情更令他惊心:该银行不承认“中汇盈信九号”是通过银行卖给客户的,**过程中,还要求客户出示录音或录像以自证。

  类似的骗局也在另一家银行广州一支行内发生。退休教师李先生称,在这家银行里,他和其他20多位投资者分别签下近3000万元的协议,涉事的有原支行副行长杨某,职员黄某、周某和蔡某。据初步调查,“中汇盈信九号”涉事金额达7亿多元,200多人血本无归。

  产品未经审批 抵押物竟是假的

  深圳中汇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汇盈信九号”募资用途为向纵横天地电子商旅服务有限公司发放贷款。

  记者在产品说明书上看到,该产品采取了土地抵押等风控措施。从事律师职业的受害人老李告诉记者,为了向他证明投资的稳妥性,银行的客户经理黄某曾带他查看抵押物。

  “我要求看房产证原件,黄某只提供了复印件,显示的所有人为‘五丰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老李说。

  但记者拿到的广州市国土房地产档案馆提供的资料表明,该处房地产的所有者为“广东物资集团公司”,并早已抵押给银行。

  说明这是一个骗局的细节还有,很多受害人的购买凭证竟是“产品说明书”而非正式的协议文本。“到了银行就被请进大客户室。没仔细看也看不懂,反正就一个劲被催着签字转*。 ”受害人万女士说。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名为“中汇盈信九号”的**基金根本就没有经过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警方称,2013年,深圳中汇盈信基金公司负责人卢某获悉纵横天地有**需求,双方约定每笔24%的年化收益。此后,基金公司在一些银行进行募资,许诺投资人可以根据投资条件不同获6.5%-14%的年化收益。

  和“中汇盈信九号”相关的骗局还有“中泽汇融七号”。这一**产品为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五丰行关联企业)募集资金,涉事金额较少,但据受害者统计也有3000多万元。

  2014年9月18日,纵横天地董事长陈泽良死亡,公司资金链断裂,“**骗局”暴露。

  飞单

  银监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将银行职员售卖中汇、中泽**基金的行为称为“飞单”。他说,近年来,涉及银行员工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基金等第三方理财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

  今年7月以来,仅广东就发生9起“飞单”事件,涉及7家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引发至少10批群体性****事件。

  “飞单”事件中受害者索赔无门

  “目前,理财产品中‘飞单’频发,消费者**艰辛。 ”**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说。

  “中汇、中泽**基金骗局”**后,相关银行称,该行从来没有售卖过“中汇盈信九号”等理财产品,这是已离职员工个人私售行为。涉及的两家银行均认为,银行并未在合同上盖章,有没有责任需要由公检法部门来定。

  对银行方面的说法,不少受害者称,分明是在银行里进行的交易,对方还穿着制服,怎么一下子就成为离职员工了呢?

  在“中汇、中泽**基金骗局”中的受害者,既有企业家,也有退休教师、公务员、足球教练,其中不少还是海外人士。由于部分受害人几乎是倾家投入,有人因此进了医院。

  广东省银监局有关人士表示,将严肃核查“飞单”行为,对在“飞单”中负有管理责任的银行,适时采取审慎监管强制措施,乃至实施行政处罚。并逐步推行银行理财及代销业务的录音录像工作,加大“飞单”员工违规成本,防止“带病流动”。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