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每一位厨神都只凭一道菜在江湖立足,在成都,恐怕没有哪个人能比杨明的这一道“菜”点击率更高。2003年横空出世的客家伤心凉粉,至今风靡,仅洛带总店多时一天就能卖出几万份。
作为客家伤心凉粉的创始人,在2003年以前杨明没想过自己会跟厨师沾上边。他认为伤心凉粉是客家文化与川派风味相结合的胜利,一直以来伤心凉粉都以“麻辣酸甜”作为底色。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民间厨神”更能抓住大多数人的胃,可以让人对一碗小小的凉粉如此着迷:因为贴切和靠近。
现在,伤心凉粉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杨明走的是一条资本运营之路。但回溯起创作伤心凉粉的那条路,刚开始杨明却走得很艰辛。“从伤心到开心”正是最真实的写照。
伤心凉粉加盟品牌
伤心凉粉加盟品牌创始人杨明是迁徙到内江的客家人,此前一直在内江做茶楼生意。经过一番考察,1999年,杨明承包了洛带古镇当时看起来“破旧不堪的广东会馆”。“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广东会馆和客家文化。”杨明说,除了付租金,他还负责修缮广东会馆,东拼西凑先期投入了不下60万。
起初,杨明是在广东会馆开茶馆。但洛带古镇当时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关注的人们不多,生意一直不好,几年下来,不仅没有赚到钱,反倒赔了不少。
2002年底,眼看生意萧条,杨明跟妻子商量一番,决定在会馆内卖凉粉。杨明的妻子从小就学做凉粉,把用水泡过的豌豆磨成粉,再将粉熬成浆,冷却成块状后就能做成凉粉。“1块钱1碗,权当是会馆门票,吸引人气”。
不过当时的凉粉还没有名字,这种普通的街边小吃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批凉粉出来就卖不出去,砸在手里了。”杨明说。屋漏偏逢连阴雨。那段时间阴雨连绵,客人稀少,凉粉又不能过夜,会馆员工们每天的伙食都是凉粉。但即便这样,仍然吃不完,每天都要倒掉大量凉粉,“隔壁收潲水的人家的猪都被喂肥了”。
为此,杨明的妻子少不了伤心痛哭,其他亲戚朋友也觉得杨明当时承包广东会馆的做法有点傻。茶馆开得伤心,凉粉也卖得伤心,再加上客家人本就离乡背井,迁徙在外,内心都是游子思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