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刚骨子里有种“做大”的情结。郑永刚经常说,杉杉的梦想是进入世界500强。作为做大的**步,1999年1月的春寒料峭中,郑永刚便在沪上发布了做大的宣言。在上一年年底,杉杉刚刚迁都上海。
“大企业就要进入大行业。1999年1月,我们*先要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将来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化的大型产业集团。杉杉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00亿元市值。”
同年杉杉科技成立,这意味着杉杉开始进入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郑永刚对《浙商》记者说:“当今世界500强,没有一个企业是以做服装为主业的,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500强新生代企业,几乎全都是发展高科技起家的。杉杉要做大做强,必须转型,而转型的方向必然是高科技。”
1999年,杉杉在上海成立上海杉杉科技公司,胡海平担任杉杉科技的总裁。他在当年为杉杉引入了**个高科技项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项目。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了杉杉“做大”的起点,此后杉杉相继进入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及上游的铜箔行业。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及相关行业再次成为了杉杉多元化的基础——进入上游的钴矿以及下游的动力电池。
事实上,在1999年之后,郑永刚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多元化举措:2002年收购长春热缩(现更名为中科英华SH.600110);2005年收购松江铜业等。
杉杉由此也成为了由若干企业构成的集团公司。不同于杉杉初创时期的是,已经不惑之年的郑永刚开始放弃集权主义,而且在分权中享受到了企业做大的乐趣。
“总裁可以不做,高尔夫不能不打。”郑永刚学会了打高尔夫。为了熟悉上海环境、拓展交友范围,郑永刚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此后,每周两次打高尔夫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也开始为自己限定工作时间,每天不能超过8小时。
2003年,杉杉控股成立,*晚进入高层并直接操刀杉杉科技的胡海平也获得了5%的股份。一年之后,杉杉仿照《华为基本法》,创制了《杉杉基本制度》。
郑永刚说,“企业家*大的本领是把人才组合到一起,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大潜能。公司里,有很多人比我薪水高,他们都是我*喜欢的人,给他股权、给他奖励,还给他大红花。我的*要工作,是培养一大批有股权的企业老总。”
在《杉杉基本制度》中,这种分权的制度被郑永刚形容为“资本联邦制”,意在企业中既有集权亦有分权,分权的直接体现除了权力之外还有股权。
“从厂长到总经理,到集团公司董事长,再到投资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我现在的身份是个投资银行家。”这些年,郑永刚颇多感悟:“我所要干的,是战略投资人的事,比如决策用人、控制资本,整合企业、进行企业的战略定位等。杉杉所有的公司都有*立法人,要放手让他们去干。在一个成熟的企业,每个岗位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而绝不是需要我**忙到晚的。”
2006年,整个杉杉的销售额*次如愿超过百亿元大关。两年之后,杉杉的销售额达到118亿元,这被郑永刚称之为杉杉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