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千年前百平“豪宅”中发现“木雕鸟”

2014-09-23来源 : 互联网

9月21日上午,沈阳晚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乐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沈阳*届公众考古活动第四季,在新乐遗址博物馆如期召开。新乐遗址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俏蕾讲述了新乐遗址从发现、发掘到命名、陈列的故事,其中*引人关注的是,7000多年前的新乐人,就已经有了“豪宅”的概念。

挖暖气沟挖出个新乐遗址

提起新乐遗址就一定要感谢一位名叫孟方平的老先生。如果没有他,也许就没有人知道7000多年前沈阳地区的人类生活轨迹。当年,孟方平是沈阳市于洪区北陵乡的水稻技术员。由于孟老先生非常喜欢文物收藏,经常在闲暇时到田间地头采集些“石块瓦片”研究,这样的爱好促成了新乐遗址发现。

1973年春天,北陵乡在挖暖气沟时,孟方平捡到了些陶器的碎片,并把它们拿到文物部门。经工作人员鉴定,这些石器碎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考古学家们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勘察,又发现了刻有花纹的陶片,于是决定对遗址进行发掘。新乐遗址在沉寂了几千年后终于被发现了。

为啥居住在这片区域的“老沈阳人”被称作新乐人,陈俏蕾解释说:“当时遗址是在沈阳市新乐电工厂宿舍区域内发现的。依据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所以遗址被命名为新乐遗址,生活在这里的人也被称作新乐人。”

发掘遗物证明人类定居史

据了解,从1973年10月15日开始,新乐遗址开始了**次发掘。新乐电工厂宿舍主楼的东南侧作为**试掘点,在半个月的探方和探沟的发掘中,确定了这个地区存在四层文化堆积。

“这些文化堆积层可以从穴壁剖面看出。**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扰乱层,里面有近现代的砖瓦遗物和晚清瓷片等;第三层为黑褐色土层,即新乐上层文化,遗物主要以三足陶器为主,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层;第四层就是新乐下层文化,为黄土层,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堆积层,遗迹主要是半地穴式建筑居住址、陶器,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品。”

陈俏蕾介绍说,正是新乐上下两层文化堆积,以及发掘出土的炊具、农耕用具、居住址、工艺品等,证明了追溯到6800年前,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定居生活。

7千年前新乐人建百平“豪宅”

1977年入冬前,遗址周边居民刘庆富在挖自家菜窖时发现了石墨盘残片。考古**赶到现场进行勘察后还发现有烧得很硬的烧土面,断定这是一处新乐下层房址。于是,在1978年春天开始了对新乐遗址的第二次*救发掘。

正是这次发掘,使沈阳地区有史以来*大的一处原始建筑展露出本来的面目。陈俏蕾介绍说,经过近4个月的清理发掘,一个总面积达95.46平方米的半地穴式建筑被发掘出来。“当时的新乐人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搭建成这么大的房址是无法想象的。可惜的是,从穴壁地面和遗留的炭柱分析,当时的房址很可能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房址中的炭化木柱经C14年代测定表面,,距今为7245年。

陈俏蕾介绍说,新乐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木雕鸟”正是出自这次发掘。“这次发掘共出土各类遗物540多件。除了陶器、玉器、炭化骨器和炭化谷物等外,一件像一种鸟类形状的木雕品也随之问世。”陈主任描述说,“木雕鸟”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嘴、头、身、尾、柄五部分。

“嘴部呈三角形大尖嘴,头部呈涡旋状,中间环形非常像眼睛。身部刻有羽鳞纹饰。尾部刻成一排雀尾形,柄部为光滑的圆柱体。除柄部外,全身双面雕刻,纹饰相对相同,通体设计图案化。”经考古学家研究认为,生活在此的这个氏族部落是信奉鸟图腾的。

这里是**的“沈阳**村”

陈俏蕾说,其实新乐上下两层文化在年代上中间有很大的断层。对新乐遗址的第3次发掘,发现了偏堡子类型文化中的典型陶器,**次确立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乐中层文化。

第4次发掘是规模*大的一次,发现了40多座大中小型新乐下层房址。“大型房址呈不规则‘品’字形排列,周围分别穿插着一些中小型房址,这是沈阳地区出现的*早的原始村落。”

陈俏蕾的讲解结束后,很多志愿者就讲座内容和博物馆内陈列的展品展开了提问。为何新乐遗址上中下文化间相隔千年?陈俏蕾解答说:“3层文化并不是代代相承的。像从第二次发掘房址中的遗物中来看,这里应该是部落*领的议事厅。而在这个屋内发生了*灾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部落向其他地方迁徙。”由于新乐遗址地点宜居,后期又有不同部落在此定居,因而形成了新乐上中下层文化。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