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地处辽河中游右岸,山川秀丽、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从1964年我发掘前山村辽北府宰相萧袍鲁墓到现在,已历经50年,因考古工作我几乎走遍了这里所有的村屯。而今几十年过去,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顿时耳目一新——那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搞建设的干劲,真是****;遍布城乡的 “争**,创**”的醒目文字,正在变成法库人的思想和行动。现在,法库县又适时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尤其是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辽文化,是法库古史中的精华所在,现在“大辽福地,宰相故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是做考古工作的,看到历史文化能得到如此深入地发掘,颇受鼓舞。于此,不妨从考古学的视角,来审视法库县辽文化的深厚底蕴。
法库六千年历史扫描
法库历史悠久,自不待言!从一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在这里就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叶茂台圣迹山是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有彩陶出土,另在羊泉、一统沟、王家店等地遗址中,也都出土有彩陶。法库彩陶的发现,正体现了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其重要性从而可知。先商至春秋的这段历史,此地发现的遗址很多,四家子、叶茂台、大三家子等,都属这一时期;其中相当于商周之际的弯柳街遗址的发现,其内涵十分丰富,在数量众多的遗物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钺,在青铜时代这是社会地位、权力的象征,它展现出古国的身影,从而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北方古代民族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将秦开北逐东胡,却地千里,设五郡,筑长城,经考古调查发现,至今在法库境内仍留下了当年修筑的工程浩大、横贯东西的燕国长城。秦汉时期这里为辽东郡北境,石桩子村马鞍山下有汉代遗址,东汉以后,这里是乌桓、鲜卑族的活动地域。此后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从鲜卑建三燕于龙城,契丹族出现于历史舞台,北方地区出现新变化。至唐末五代,契丹族联合汉族等其他民族建立起强大的辽国,从此中国北方面貌一改。金、元继辽统*,建置虽多有省、废,但大部还保留了辽代的州、县建置。明清时期,满族兴起,*后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国性的**。值得记述的是,清代在东北地区修筑了柳条边,在今法库镇设有边门称“法库边门” ,此为法库县*初始见“法库”之名。后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此地设法库门直隶厅,**时期,于1913年又改法库直隶厅为法库县。
法库在辽代得到全面开发
五代初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契丹族建立起长达219年统*的强大帝国,其影响广远,至今俄语系统的国家,仍称中国为“契丹” ,即可见一斑。从此,辽阔的北中国得到**的开发,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超越了文*武功显赫的汉唐,今天许多国内外**的大城市,就是从辽代这一时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法库,在辽代更是得到**的发展。经过过去半个世纪的考古调查,法库境内辽代遗存非常丰富。法库辽代城址,既有王公贵族建的头下州,也有国家的行政州。经过考古调查和考证,宗州,为辽代权倾朝野被封为文忠王的耶律隆运所俘汉民建,其地为四家子村辽城址;渭州,为驸马都尉萧昌裔以所赐媵臣建,其地为西二台子村辽城址;原州,为国舅金德俘汉民建,其地为南土城子村辽城址;福州,为国舅萧宁南征俘汉民建,其地为三合城村辽城址;灵山县,其地为今五城店村辽城址;安定县,为辽州辖县,其地为古城子村辽城址。
经考古调查,法库辽代城址多达22座,以今天法库县辖有19个乡镇看,辽代的城址竟比今天的乡镇建置还要多,这可不是简单的类比问题,而是凸显了法库在辽代是何等的发达!而各类遗址如居住址、寺庙址、窖藏址等有200多处,今天法库县有 225个行政村,辽代遗址竟然与之相等。由此可见,辽时法库人烟稠密,城郭相望,道路畅通,市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