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大师陈俊村:机会照亮抢先起跑的人!

2018-04-08来源 : 互联网

一只光源是怎样炼成的?2009年3月,当我们的摄影记者要求陈俊村再次坐回车间的流水线时,他是那么的自然和熟稔。

**的年代,机器的轰鸣,*红的钨丝……过往岁月仍犹在,只是朱颜改。1992年8月18日,陈俊村的照明工厂在上海浦东和浙江海宁两地同时揭幕,他给自己的工厂取名比华(viva),在西班牙语里“VIVA”意味着胜利。而此前的两年多,他通过外贸的形式挖到了在大陆的**桶金。

**桶金来得并不容易。单枪匹马闯荡上海滩,陈俊村一方面要通过台湾的朋友从国外接单,一方面又要帮大陆的生产商弥补产品质量的短板。为**订单品质,陈俊村亲自承担了产品零部件采购,于是松江、宝山**至少要跑7家零件厂,根本顾不上吃饭。而他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每天500块包下的一台出租车。

**晚上,陈俊村约了一家零件厂负责人在上海宾馆吃饭。可当他汗流浃背从另一家零件厂赶来时,仍然迟到了一个小时。此时对方已经酒足饭饱,正准备起身离去。于是,三杯满满的白酒自罚下肚,外加赔礼道歉好话说尽,尴尬的氛围方才有所缓解。

送走客人,陈俊村扶着宾馆的走廊大吐不止,望着四周纷纷绕道的陌生人,他深吸一口气:所谓“**”是一个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坚持下去的职业。

单纯做外贸毕竟不是**之计,因为客户很有可能绕过你直接对接生产厂。即便陈俊村的外贸公司比当时的国有进出口公司效率高很多,比如国有公司从工厂提单往往要七天,而陈俊村却能两天搞定,可要想在这个行业持久立足,必须得有自己的工厂!

于是砸下做外贸攒下的120万美金,豪情一搏。1992年8月18日,比华浦东厂和海宁厂同期投产。上午参加完浦东厂的竣工典礼,下午又马不停蹄奔赴浙江海宁,尽管一去一回累得筋疲力尽,但陈俊村内心却无比敞亮:有了自己的制造基地,自己再也不是两头不靠岸的外贸“小舢板”了。

在比华的浦东工厂,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身穿普通的棉布工作服,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组装、检测、贴标签等工作,手中的动作可以以秒计算。而在西方国家,每一条光源生产线上都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一条线上仅需要几个工人。

当然这样的生产线动辄都是上**美金。而比华自己开发了生产线上所有非标准自动化设备,把每一道工序分解成若干个工位,由全世界*廉价的熟练工人和他们手上价值只有几块钱的夹具来完成。此后四年,通过这种“小米加步枪”的模式,陈俊村为中国照明业创下的**是——承接了宜家在中国的**张灯具订单,开创了这家百年家居店在中国下单的先河;浦东厂还包揽了当年美国西屋电器和家得宝在中国的灯具订单。同时,陈俊村在国内首家引进“卤钨*炬落地灯”,此类灯具在今后八年出口超1亿支,创汇12亿美元以上。

望着一个个装满灯具的集装箱缓缓驶离黄浦江,陈俊村离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男人梦想似乎越来越近。然而1994年中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增值税新政出台。按照新税制,凡是1994年前成立的出口企业不能退还增值税,就是这17%的税额扼住了比华成长的咽喉,照此算来比华将有三分之二的出口产品赔钱。

一赔赔到了1996年。利润小于增值税,材料买不回来,订单迟迟完成不了,客户的怒*、员工的抱怨几乎把陈俊村烤糊在他的车间里。企业**次遭遇重大危机,1996年赫然成为比华企业史上的分水岭。

事实上,比华的焦灼也是当时照明业外贸大户们的共同焦灼:一方面外贸形势不佳,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居住在单位分来的房子,只要灯泡能亮也就心满意足,哪谈什么内需市场!陈俊村痛定思痛,一方面他被迫关掉浦东厂,另一方面开始在配套更为完善的珠三角寻找建厂机会。更为重要的解决方案是,比华开始在产品线上推行它的“舰艇计划”——“打个比方,造普通的小渔船附加值低,但半年就可收回成本;造舰艇虽然非得三五年,但产品附加值不知高到哪去了。”

标签: 陈俊村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