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尹卫东每年都会去美国,到纽约参加**生物技术大会,与6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CEO、投资公司**、科学家聚在一起,讲自己的项目、构想,“会上没有一个**官员。有人觉得你的项目好,自然就会给你投*。”
尹卫东已经很久没为*犯过愁了。但在“下海”初期,尹卫东面临的**大困难就是“找*”。
做生物技术研发成本昂贵,而一旦注册了公司就要开始计算盈亏,尹卫东开始犯愁:“整天盘算的就是发不出工资该怎么办?”他说。
尹卫东是个喜欢想点子的人。当初他研制的甲肝诊断试剂因为诞生得“太早”,国内市场上连试剂瓶都买不到。尹卫东就在医院找了一些废弃的青霉素小瓶,没有密封装置,他就把小瓶放在锅里煮,把盖子上的蜡煮掉,经过严格的消毒后再装试剂。这一次,他想出的办法是:从北京一家机构买进500支白蛋白,出手*了一笔。从那以后,他的公司就一边做研发,一边做药品批发贸易了。
为了养活公司,尹卫东尝试过不少“生意”。有一阵子,他让大家种豆苗,采取一种无土栽培技术,栽培出的豆苗属于“绿色食品”,销路不错。“可惜很快被到处仿制,也没支持多久。”尹卫东至今念念不忘那一度很**的豆苗。
有时,他也往省、市科委及相关部门跑,将自己的项目拿去申报各种扶持性的资金。因为他在疫苗研究领域小有名气,也因为他的“勤跑”,获得了很多资金支持,也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1993年,在***一位处长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后来给他投资20万美元的**英博士。
“中国有很好的科研人才,但缺乏资金投入,因为**渠道太窄了。”多年以后,**英博士这样分析尹卫东“找*”的原因。
不过,生性乐观的尹卫东并不觉得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找*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能力。你看英特尔、微软,哪个大企业是靠**给*来创新的?企业的本事就是整合各种资源来创造新的价值,这些资源包括资金。这是企业创新。市场经济的创新就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叫国务院总理投资的创新,那是**创新。”
抚今追昔,尹卫东觉得今天的自主创新环境已经是“五星级”:“国家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在政策、法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科技创新的时代。”他认为企业没有理由埋怨**支持不够,“我就是一穷二白起家的,不能一味指望**支持。只要你的研究开发有价值,就一定能够找到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