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到2005年是我人生中*苦闷的时光。当时匹克已经处于“群狼环伺”的境地—CBA赞助被安踏拿走了,各种**明星都被同行们签了个遍。丢掉之后,我也没有找到更好的资源,想去找NBA,但当时NBA也看不起你,它们正在和李宁合作。那时候我进入公司已经三四年时间,渐渐明白做事不易的道理。我想让匹克保持高增长,但企业没有**改造过来—增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即使会掩盖一些问题,但终究会给你时间和机会去改正,不增长或者停滞,一根稻草可能让你没命。
一个艰难的决定是你要不要跟风。我没有选择签约体育明星,也没有选择国内的赛事赞助,而是选择了篮球**化、专业化的赞助道路。资源不够,我只能集中优势兵力做好一个点。我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就去找合适的人。但让我*痛苦的是自己却看人不准,而父亲看人很准确,他是看准了再用,我是需要了就用,不行就换人。很多时候我看不准一个人是“真专业”还是“假专业”,找到好的职业经理人真的是很难,很多时候我都面临一个不得不用的问题。
父亲给予了我足够的耐心和鼓励。我和父亲有很多不同,*明显的一条是他上下班很准时,我都不准时。和父亲相比,我反而保守,他的赌性、进取心更足。通常我只希望30%的增长,父亲的胃口却大得多。他一直想在**台大规模投放广告来实现80%以上的增长,但我认为投入产出的风险很大,企业可能承受不了。我没有选择豪赌广告拉动市场的方法,担心“打肿脸充胖子”会把自己拖死。
除了业绩,我*想改变这家公司的文化,讨厌封闭文化。我不喜欢权谋,我也发脾气骂人,但我是坦诚的。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或者很不好。人*痛苦就是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各种各样的方案、建议,选择各种各样的人。我喜欢爬山,在*危险的地方你常常已经别无选择,要么埋头爬上去,要么跌进深渊。
我没把自己看做超人,我想更好地学习。比如尽管我喜欢打篮球,但对NBA球员却还不能说出所有人的名字,如果匹克下一步想选秀,我该如何选择?我对设计感觉和风格的把握方面也有盲点,设计评审会我都参加,但一般很少发言,不懂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发言。在渠道营销方面,我就敢发言,因为我确信我比别人更了解市场—到现在,巡店依然占据了我1/3的工作时间。除此之外,我还想能“看得准人”。对企业家来说,识人的能力与商业直觉一样重要,在这方面我羡慕我父亲。
我喜欢较劲,喜欢冒险。福建常常刮台风,每当那时我就背上相机,一个人开车去泉州当地的崇武海边或者清源山山顶,那种惊涛拍岸、狂风怒吼的感觉很刺激,很热闹,也很真实,就像商战一样。我想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