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以前都没什么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北大读书时,我根本没想过创业。那时工作包分配,只想着以后当个什么官。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给市委书记、市长当过三年秘书,但不是写东西的料,不适合机关工作。我曾写一个发言稿,改了七次才通过。
有时写东西会发抖,很折磨人,现在想起来都怕,太恐惧了。我感觉江郎才尽,就出来做生意。如今,我早就不写文章了,只看别人写。
创业好比谈恋爱。没结婚之前,可以多谈几个,然后选一个就忠贞不渝。不要相信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往往见过了就不钟情。我做了一大堆东西,但基本都是围着餐桌转。在退休之前不会变。除了餐桌上的东西,别的什么我都不干。房地产不做了,高科技也不做。我的能力只有这么大。我不和有*人竞争,也不和聪明人竞争。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差异化经营。在战略上基本是这样,但在战术上可能有些微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企业到国家的变化太多太快,个人也不可能*善其身。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民营企业家“前仆后继”地英勇就义,我们存活下来的“战友”感觉很幸运,阿弥陀佛。见证了那么多企业的生死更替,我已经没什么感觉可怕的。经济危机对别人是“危”,对我们**是“机”。任何问题都有解。死不了就有机会。天塌下来,会先砸到高个子,我身高1.68米,不怕,能吃能睡,3分钟就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