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国制造”纷纷漂洋过海,同时,出国留学热潮兴起并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讨论中国人才是否在流失。郭去疾和他的同龄人,就是在**化浪潮里成长起来的一代。
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郭去疾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国外,他从“教人爬金字塔”的中国教育里摆脱出来,开始享受更注重多元化的美国教育。他对美国的印象是,中餐非常难吃,越是小地方的美国人越有礼貌,司机会隔十米远的距离停车礼让行人。但是,纽约的司机比北京的司机更横、更没礼貌。
彼时,美国的超市已经被“中国制造”充斥,白色家电、厨房用具、小家具、装饰品、包等等,超市里90%的东西来自中国。他圣诞节回国,给国内亲友准备礼物,想方设法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东西,费了很大力气。对于美国人来讲,“中国制造”是高性价比的生活必需品。
从2000年到2008年,郭去疾的简历是相当出色的:在微软做过程序员,在斯坦福拿下MBA学位,是亚马逊收购**谈判团队里的**中国人,跟随李开复创办Google中国。工作经验与人脉,正是他创业的深厚根基。
郭去疾曾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做实习生,时任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一次将演讲题目发给全体实习生,郭去疾回邮件反驳李开复的观点。虽然李开复没有被这位实习生说服,但对他的胆识和思考能力留下深刻印象。他看好这位年轻人,**他去位于西雅图的微软面试。
在微软,面试分两类,一类是普通级别的面试;另一类是将被面试者定位为“**明星”,大概100名里可能有一个。郭去疾被定位为“**明星”,但是他未体现出相应的水准。李开复说,微软的职位划分非常垂直、细致,程序员的职位只要求编程能力,不在乎你的发散式思维、战略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而郭去疾不是一个专注的程序员,他的思维太发散了。
在微软,郭去疾是少数认识李开复又有胆子主动找李开复聊天吃饭的人。李开复会在业界的战略方向上指点郭去疾,他记得很清楚,郭去疾曾问过他一个问题:Google这么棒,为什么微软不收购它?李开复也建议过比尔•盖茨收购Google,但盖茨觉得太贵了,当时Google估值10亿美元,如果收购可能会开价20亿美元。*近刚刚收购摩托罗拉的Google市值已近2000亿美元。
郭去疾也向李开复抱怨,微软为什么将职位划分得这么死,我就只能编程?我有那么好的战略思想,都浪费了。在微软,他的课外作业做得更好。他参**软华人员工的俱乐部,组织活动,讨论商业话题。李开复发现,年纪轻轻的郭去疾竟然成了微软华人员工里的意见**。
郭去疾在微软学到了什么?他说,学到了高科技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本方式。微软是相当成熟的企业,在新员工培训、团队合作、职业规划和发展等方面能让人学会很多基础的东西。他曾经给比尔•盖茨写过信,但没有收到回信。“现在,我知道一个基层员工*好不要给CEO写信,因为你实在不知道他在想什 么。”
微软让他失望。“微软为过去的事忙碌,不是为未来的事,Windows XP已经够好了,他们还在研究Windows 下一版。2001年,Google起来了,听不到任何关于搜索的讨论,从上到下的决策,沉浸于过去的世界里。再怎么聪明,选错了方向,永远没有出路。”
他开始考虑回国的事情。2000年以后,他已经意识到中国有好的机会。一方面,****批互联网公司在美上市;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增长迅速。
2002年,在微软工作一年的郭去疾,觉得自己肯定要回国。这段时间是他的迷茫期,想回国创业,又觉得应先在美国读博士。李开复说:“中国就要崛起了,等你把博士读完了,中国都崛起完了。”在李开复的建议下,郭去疾先去斯坦福读MBA。他一举卖掉从宜家买的家具,开着一辆小车,载上所有的家当,从西雅图一口气开了14个小时,跨越1400公里直奔旧金山。这种事,他现在不敢再做了:“我觉得有点儿危险。”
在斯坦福读MBA期间,每逢假期他都回国寻找机会。他去联想拜访某位副总的时候,在走廊上遇到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他就主动告诉对方:我是你某位副总的访客,我想跟你聊聊。杨元庆当时很忙,后来也没有跟踪这件事。
他的想法是帮助中国的公司**化,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企业来实施,反而是更多的美国企业想找他这样的人帮助他们进入中国,例如ebay、亚马逊、Google。
2004年,他到亚马逊工作。这家与微软同在西雅图的公司,气质迥然不同。微软有一大片地,员工有*立的办公室,有免费的饮料供应。而亚马逊在一个废弃医院里办公,传闻这个医院过去是疯人院。办公室没有吊顶,桌子也很破,连印名片的纸也是软塌塌的便宜纸张。一次亚马逊员工的野餐会,大家排队拿了汉堡,然后再排一次队付费。这让习惯了微软免费酒会的郭去疾觉得,亚马逊太抠了。“他们很注意控制成本,我创立兰亭集势也很关注成本,电子商务企业与微软、Google这样的公司非常不一样。”
除此之外,他发现亚马逊非常关注数据。他作为亚马逊团队中**的中国人到北京参加收购**的谈判时,亚马逊的两位资深副总裁,问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于数据的。
在谈判桌上,郭去疾目睹了中国的创业者是草根的、稚嫩的,充满理想主义与革命情怀,谈判技巧差很多。他想象了一下中国和美国的WTO谈判,“我可以想到是什么样的,肯定谈不过老美。”
直到2011年,**网前执行副总裁、现凡客诚品董事长兼CEO陈年,还愤愤不平地告诉我:“为什么亚马逊可以这样?因为它是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他们看不起你,你所有经验在他眼里都不值钱,我们是鸡蛋撞石头。我对所谓西方民主的所有幻想就破灭了。我懵了,你以为有什么平等的游戏规则,全扯淡。”
站在中间立场的郭去疾说:“我能够看到他们双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道理,问题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怎样有效地解决一些冲突。这段经历,对我后来在Google的工作很有帮助,开复是中国*擅长处理中国和美国之间差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