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以后,我对现有传统的路由器不是很满意,但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2011年我才真正开始对路由器进行思考探索,当时1M带宽每个月花费1800元,而且速度极慢。我就想突破下,让宽带线路别人都拉不进来,运营商也进不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发现原来路由器可以增加一个外部设备,叫3G上网卡,插上去使用效果很神奇,带宽不仅提升到7、8M,费用更是直接下降到每月600元。当时我真心觉得路由器是一个潘多拉盒子,换种玩法体验就是不一样。
有了新玩法之后,身边的一个现象让我发现路由器的功能还可以再完善。这个现象与我爱人有关,她的iPhone睡觉前每次都要放在桌上充电,躺下之后她习惯坐起来完成软件更新,我当时觉得这样很麻烦。后来我了解到与DNS修改有关,我试想能不能把DNS修改的工作放在路由器上,能不能整个透明加速,为此我把李恺(现极路由合伙人)拉过来一起研究。
我认为路由器既然可以插3G上网卡,也能装存储机制,用U盘一插就是磁盘。所以在2011年12月我把路由器当成cache栓,并以此开启加速。当时大脑很兴奋,花了一星期把未来几年产品的规划都想好了,物联网、视频加速、游戏加速等都涵盖在内。
但从产品经理角度看,我必须对产品做减法。物联网、视频加速、游戏加速这么多功能聚合在一起看得挺美,但当时用户的痛点就集中在*突出的几项。为此我又回到原点找方向,认定必须集中精力去做苹果App Store加速,而且去年全年我们都只在做这一件事。
确定只做App Store加速之后,2012年3月我开始尝试改机器。但当时有一件令我很痛苦的事情,就是传统企业像TP-LINK追求产品****,靠高销量带动利润增长。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同一型号的机器,这个月的配置到了下个月可能就不太一样。同时,TP-LINK等大多数路由器厂商的整体解决方案基本雷同,不同型号的产品都内置4家主流芯片,能装开源系统的也****。这样导致可改的机器越来越少,加上改造成本很高,而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出一款性价比高的路由器,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去生产。
2012年5月我真正开始改机器,当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200万元,不像雷总创办小米之初有1个多亿重金,我们当时抱着拼一拼的心态去尝试。因为不懂硬件,所以我们花了4个月寻找硬件方面的人才,到9月正式集结杭州,当时杭州有一个朋友开工厂,再加上近半年的艰难打磨,直到2013年3月极路由*款路由器才上市。
极路由的诞生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今年3月10日,苹果与蓝讯合作,也主打加速体验。苹果的理念和我们很接近,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用金属外壳,而且着重把路由器变小巧。面对市场导向的突然变化,为了维持公司的日常运作(当时还没**),我们迫不得已对产品进行多次调整和测试,*终在3月20日发布工程纪念版。
路由器比手机要简单,主要元器件是CPU,供应链问题比较好解决。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不少的烦恼,*让我头疼的是物料下单,因为对账期影响很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没办法预留时间给代工厂测试,而采取直接拿给用户使用,目的是告诉用户我们的产品能解决你的某个痛点。
如果极路由在年初发布的话,那产品肯定会大卖。极路由调整上市之后,当时我们期望能在两个月内卖出40、50万台。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供应链的不给力给我们很大压力。像金属壳体供应短缺、代工厂工人**、天气影响代工进度等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刚刚拿到**,底气更旺盛,所以准备在明年全面发力,冲击100万台的销售目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所有的一切还是要从产品和用户角度出发,做出让用户尖叫的极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