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曾经是台湾*成功的媒体人,一出道就被誉为台湾报业的明日之星被派往美国工作,25岁成为主编,并有多部著作蝉联台湾**书排行榜**。从媒体人转型成为互联网教父,颇有点误打误撞。
1995年,詹**离开远流出版社,失业在家,几位朋友找来希望他能出山做一本关于家用计算机的杂志。在詹**以及几位朋友的努力下,这本关于家用计算机应用的杂志《PChome》顺利出版,而善于把握新事物的詹**有了另一个想法:“《PChome》花这么大的力气鼓励大家上网,杂志没有网站怎么行呢?”于是,詹**找到IT部门,做了《PChome》杂志的官网。
对于在传统媒体工作十几年的詹**来说,做杂志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次将杂志搬到网上的詹**来说,面临的*大难题是,如何把控互联网瞬息万变的节奏?
“当时台湾互联网的更新很慢,有的甚至是半年才会有一次更新,我希望我们的杂志官网每天都会有更新,如果将杂志的内容搬到官网上,时效性就跟不上了,于是我们官网就做新闻,由两个记者负责,每天更新8条台湾互联网新闻。”詹**告诉《天下网商》记者。
除此之外,詹**还密切关注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动向,每日更新4条关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互联网新闻的摘要和链接。当时的情况一度是,只要台湾有互联网公司成立,《PChome》的记者就会跑过去做采访发稿,《PChome》的官网成为台湾媒体人查看互联网*新动态的地方。
受到宽带限速的影响,《PChome》的官网将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了转变,由用户到网站浏览信息变为邮寄给用户。一开始,这种将流量挡在外面的方式甚至遭到了互联网分析师的嘲笑,但詹**认定,只要有人看,网站就一定会有人养。为了鼓励大家通过邮件订阅的方式查阅新闻,《PChome》官网每天进行三张唱片和三本书的抽奖,三个月后,《PChome》官网的订阅量超过了15万用户。
当詹**看到这组数据后,他意识到,互联网在改变这个世界,一个更惊人的媒体在出现。于是,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以IT互联网新闻为主,成立一个 ePaper电子报联盟。这个创新的新闻制作模式是:只要用户来这个平台注册了账号,自己制作了内容,《PChome》就帮助他们发送。
这个创新的新闻制作模式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人人都是记者,也造就了人人都是读者。这些“报纸”的种类五花八门,有每日精选三条冷笑话的《冷笑话精选》,也有专门收集台湾商场打折信息的《富家女败家报》。据统计,《PChome》当时的报纸种类达到了200多种,几乎每天都要发送4000万份报纸,对于人口只有两千多万的台湾来说,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但是,面对这个看似完美宏大的媒体计划,詹**的*大挑战是:如何盈利?在2000年,《PChome》官网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但广告的收入仍不能覆盖巨大的人力成本。他需要找到新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