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演出是*原始的音乐消费方式,沈黎晖认为,“当所有的宅男和腐女都能在现场找到自己*多的同类,这些真实的体验是一部iPhone给不了的”。而对于摩登天空,音乐节的*终使命是将那些气味相投的人用音乐聚集在一起,哪怕是从几千人开始,需要时间养成人们对于音乐的感觉。
对于音乐节,沈黎晖也更愿意把它作为一款产品,由各自的专业团队完成生产、制作并**,甚至把它运作成一个线下的开放平台,参演乐队、参与的观众、甚至于音乐节的广告赞助商都在那个平台上自动产生内容。“在那个大型的Party里,观众会自动衍生出线下的社交场所,甚至会生成数千个小型的 Party”。
2012年,音乐节已经为摩登天空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随着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陌陌,乐蜂网,嘀嘀打车,高德地图,多家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的进入草莓,但摩登天空旗下音乐节的收入依旧有60%来自门票,维持了音乐节这个模式的良性运转。
摩登天空已经开始在镇江建自己音乐博物馆,它其实是由博物馆、商圈、现场演出场地组成的音乐文化综合体,在2015年摩登天空也将尝试演出场地的运营,**站会是位于上海的摩登天空中心,在沈黎晖的计划里,演出场地每年要填满200场演出,摩登天空旗下艺人则会占到50~80场。
沈黎晖时常把摩登天空比作是一个操作系统,音乐节、演出、艺人、唱片,这些都是摩登天空生产出来功能不同的App,但他现在已经从软件涉足演出场馆,进入可承载操作系统的硬件运作,并开始尝试工业化的系统运作。其实场馆运作并不是摩登天空擅长的领域,但作为提高演出效能的手段,这在沈黎晖看来是下一个阶段里的必备选项。
在20世纪90年代末,摩登天空将*立音乐带给受众,完成*初的启蒙,也将小众推入更加更广阔的传播路径里,现在的摩登天空正在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成长,它的确是当下少数良性运转的*立音乐厂牌,但如果把这家公司放在2012年680亿元的音乐市场里,仅有1亿营收的摩登天空依旧是一家太小的公司,16年的投资回报也足以让投资人失望。
在这个快速运转的时代里,摩登天空或许只能算是一家慢公司,但它却理解了这个时代里互联网的精髓,一直在用音乐的语言去传达自己的极客精神,但它又比互联网公司更多了一些嬉皮和摇滚的气质。它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对于自我的**,甚至于对音乐产业和整个流行文化的重新定义,在大部分*立乐队眼中,它已经成为主流的一部分,但也因此改变了主流文化。
在16年之后,这家公司的气质依然有太多沈黎晖的个人印记。对于沈黎晖,或许也很难给予他单一的定位,如果在音乐圈里,他显然是一个生意人,但在商业的体系里,他的思路总有一些对于音乐感性的坚持。他自己总说,“在任何一个圈子里,自己都是例外的人,是另外一拨人”。在“大众”和“小众”已经模糊的现在,原来的流行文化却恰好需要具有局外人思维的“例外”的力量介入,重新审视并完成这一场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