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

2015-06-21来源 : 互联网

我想,杀死毕节那一家四个孩子的,就是这种绝境吧。虽然老师和社会对他们有回应,但那无法替代父母的。母亲消失了,父亲电话也打不通,而很可能的是,他们心中从婴儿期就一直活在这种绝境中,他们受够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处于这种绝境中?为什么必须去打工?

我想,比贫穷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国家,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主流思维——挣*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

别说我老家农村,也别说留守儿童,就算在亿万**的家庭里,多少孩子也仍然是留守儿童一般?

在我的朋友们中,很明显的,在欧美企业工作的人,对待家庭的重视,远胜于其他人。他们的周末,都尽可能留给家人。我们总说,东方文化更重视家庭,这种重视体现在哪儿了?或许,主要是体现在裙带关系上,即,家庭是用来构建权力关系,而在社会上更好生存的,至于爱,不重要。

对于贫穷,我有深刻记忆。我家五口人,只有爸爸一个壮劳力,妈妈只是偶尔去地里干活,还要将口粮和分红给爷爷奶奶一部分,而且我和哥哥都一直在读书,哥哥读到高中,我则一路读到研究生。那真是一直生活在贫穷中。我们那的农村不算穷,但我家,在村里是属于中下的。

贫穷的*重要标记,是吃不饱,是挨饿。这一点我好一些,但哥哥姐姐都有过挨饿的经历,而哥哥之所以高中没读完,是因为家里缺*让他在学校里吃饱。

*穷的时候,我的记忆是,家里连买*柴的*都没了。那是妈妈**一次对我发脾气——其实也就说了我一句,因为我在家里抽屉里找到一点*,去买了作业本,但不想那是家里*后剩下的*。

此外的记忆是,每年春节前,镇里有持续七天的庙会,一次妈妈给了我两毛*去庙会玩,而遇到的小伙伴,他们至少都是一块多,多数是两块以上。这让我有一点屈辱感,但也只是一点点,我基本没在意。

虽然在这样贫穷的家庭长大,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读大学时,我是全班36人中**一个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的,于是每次助学金都有我的份。但我花*不算节俭的,于是有同学对我有意见,我就反驳说:你们谁家是双农村户口的?他们就说不了什么了。

我在北京的一个朋友也对我说: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因为自己是农村来的而由一点点自卑?

学了心理学,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以导致一定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作用大。

爱是无形无质的东西,相对于它,我们社会,更在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调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勤劳的民族。我一个朋友说,他曾在四个国家问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中国人*大的印象是什么,他们都用了“勤劳”一词。

农村里的壮劳力出来打工,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忙着上班,亿万**们也多在拼命,但是,我们真的要去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我常有这样的想象——或许,大多数人中国人都是孤岛一般,只能用脑袋和语言与别人建立一些可怜的链接,而感觉和情感,或者简单说是心,是关闭着的。每个孤岛,都是在严重缺乏回应的家庭中长大,我们也由此构建缺乏回应的社会与国家。等我们做了父母,又将“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传给了自己孩子。

大人一旦关上了心,就可以像没事人一样活着,将生命延续下去。但孩子,他们的心还没有关上,无回应之地的绝境,或许直接会杀死他们。

我再次说,毕节这四个孩子,他们不是死于贫穷,而更可能,是死在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中。

标签: 毕节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