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二年级时,方毅又开始筹备新的创业计划——“每日备备”多功能手机充电备份器。工作室就在方毅朋友的公司里,那是一间中午员工吃盒饭的房间。“开始我们想得很简单”,但*后,本以为两个礼拜就能完善的技术做了半年,**个作品原型才问世;而预计6万元的资金*后也追加到了300万元,其间还出现过3次资金断流,“创业时遇到的*大困难,就是预期和现实间的差距”。
曾多次带队参加“挑战杯”的南昌大学团委副书记钟贞山也认同这种观点。2004年的一个化工类项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们都很看好”,钟贞山说,但由于这个项目的后期资金没有跟上,项目*后转卖给了别人。
“实验室的技术变成稳定的产品要走很多的路。”曾参加过1997年“挑战杯”的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这样说。1999年,刘庆峰正式创业,而直到2000年下半年,他们的语音识别产品才真正稳定,“这一年对于很多创业大赛的选手来说,也许走不下来。当时如果不是我们对产业的未来有充分信心,凝聚了有开发能力的团队,以及融到了初始的3000多万元资金,我们也无法熬下去”。2000年,社会上很多人还不知道语音技术是什么,“新的科研方向如何引导市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刘庆峰说。直到2004年,刘庆峰的公司才真正实现盈亏平衡,他把那段日子形容为“一个煎熬的过程”。
“要对产业方向有判断,我在中间怎么获得差异化的优势。”刘庆峰说。“学生创业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如果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那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创业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间一种时尚。方毅认为,只是赶时髦的创业并不可取,“创业不仅需要资金,还要消耗青春。大学生创业*先要想清楚,自己做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