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年中,安踏董事会主席兼*席执行官丁世忠不断从各个角度追问,“我是谁”,“安踏是谁”,并不断给出问题的答案。安踏是谁?丁世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始于安踏产生之前,当时,这个问题的版本是,晋江制造是谁?
1987年,17岁的丁世忠带着600双从老家晋江带来的运动鞋来到北京,靠一己之力全部推销掉。虽然***爆,但他还是意识到,与同行相比,同样质量的晋江鞋,只能卖出更低的价格,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就是,晋江的产品没有品牌,而没有品牌的鞋子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为了给这个问题找出答案,1994年,丁世忠家族创办了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开始打造属于自己、属于晋江的运动品牌。提出了“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的梦想。
丁世忠回忆道,“在安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两个转折点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安踏从*早的一个制造性的企业转变成为一个品牌型的公司,转型的很成功。另一个就是上市。”
2005年开始,安踏依靠短期内用*大的投入砸市场的策略被同城兄弟们纷纷效仿。丁世忠意识到,必须给“安踏是谁”这个问题注入更为新鲜持久的答案。2006年春天,丁世忠将品牌业务交给****商智威汤逊。
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智威汤逊帮助安踏锁定了现实中的消费群体:一群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年轻人,一些不堪学业压力的高中生,一些迫切需要自我实现的大学生,以及在职场底层努力打拼、渴望出人头地的职场新人。他们的共同特性,就是“草根”,是“大多数”,是非**族群的基层大众。
基于品牌对象的明确,安踏进一步探究品牌对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现了这一人群有着共通的价值观: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显赫的背景,但内心充满希望,积极向上,不懈努力,即使一次次的失败,也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地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