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能领域,全世界共有30多家同类公司(吴认为这个产业应该容纳3000家公司才对),汇能科技的定位却是****,“我们就是要做***廉价的电力存储方案,就是要把成本狠狠地拉下来。”吴正宇告诉《环球企业家》,汇能科技并不做**效率*高的能源存储方案,也不做***先进的能源存储方案,汇能的全部使命都在于研制*廉价的储能技术,一切在“成本、成本、成本”。
自从200多年前印度人**了这种通过不同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能量的储存器以来,传统的铅酸电池一直是人们的*选,但这种低成本的电池并不适合快速充电放电。现有的储能电池虽然性能已经较为优越,但困扰其产业化的问题仍在于价格昂贵—吴正宇要做的,就是打破价格**不下的神话。
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但吴正宇却信心十足,“如果成功的话,就是奇迹。”为此,吴振宇的研发团队采用了与国外公司不同的技术路线,技术的研发目标都围绕成本降低进行。并借助中国的金属锌在***廉价的优势,以及中国现有的丰富的家电供应链和汽车产业供应链优势,达到成本***低的目的。
事实上,经过40多人的研发团队过去一年的努力,他们已经将成本控制在50到100美元之间。而一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的日本公司的成本则在300美元左右。
但吴正宇觉得还不够。过去的2年,汇能科技的所有资金都投在了研发上面,但困难依然比他们想象的要大。“我们原本觉得18个月可以完成研发,但是现在都已经做了20多个月了,可能研发还要增加一倍时间。”吴正宇告诉本刊。
如今,对汇能科技的每一个工程师来说,每用一样贵的东西,都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汇能试图通过对几十个工艺流程的成本控制达到*终目的。“这对工程师来说是可以逼死人的要求。”吴也坦言,为了降低成本,他们牺牲了一些质量。
*重要的工作在于选择材料。汇能科技的工程师们试图复制当年爱迪生做电灯的经验,在几万种材料里面找到能用且成本*低的材料(其实铂金也可以作为灯丝)。这并不容易,*要的挑战在于材料并不能进口,价格让汇能难以承受,他们开始在中国本土进行“海选”,并对各种可能的材料进行试验和质量控制,再通过定制化的发展使成本进一步降低。
在材料成本降低之后,还有组装成本的降低、维护成本的降低以及寿命的增长等多个环节。总之,汇能所有研发人员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如何把成本一分一分地降下来,并把过程中不需要的环节全部去掉。在吴正宇看来,这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工程师有信念。“大家的决心都是这个事情三年不行干五年,五年不行干十年。”吴说。
现实的困难未让吴正宇感到担心:正因为门槛极高,汇能才在同行中拥有了竞争力。也才能在没有任何产品生产,单凭创业方向和技术领先就能吸引风险投资的不断追加砝码。从目前汇能的技术水平看来,这已经让吴感到“放心”。
今年7月,国家电网投资的国内*个风光储能综合示范项目在张家口开建,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将开发75兆瓦的化学储能—这已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对于城市中一幢普通写字楼的用电来说,*多需要1兆瓦,而国家电网此项目75兆瓦的电能将全部来源于储能技术。
国内的需求正在逐步打开,新能源发电*终变成现实的鸿沟需要储能技术去填补。明年6月,汇能科技将进行第二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充生产线,以接收订单开始出货。而仅仅在2年前,电力公司的负责人还对储能一词感到陌生,但现在,他们一见面就问吴正宇专业问题。
吴正宇现在心态很好,因为找到了一个“可以光明几十年的行业”。借势中国新能源浪潮,33岁的吴寄望汇能在2011年登录纳斯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