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也有从开网店的卖家向供应商转型的例子。原来在温州做老师的钟进富,听说遂昌做网店的环境不错,专门来这租个了两居室,既当家也当店。
70来平方米的空间,竟用了一室一厅来堆货,以竹炭眼罩和各式竹炭枕为主——这部分货是麦德龙提供的货源之外的,约占总销量的一半,由他自己找小工厂加工,利润比麦特龙的货源略高。他说,起步时由于没有*,不敢囤太多货,怕积压,与麦特龙合作是*经济的办法。现在,他的网店年销售额约为40万元,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今后,我想自己创个竹炭品牌,然后找代工厂加工,解决自己的货源之后还可以向其他网店供货。”
网上销售的*爆反过来也刺激了当地实体产业的倍增式发展。2005年,全县竹炭产业全部依靠实体销售渠道,销售额不足3000万元,到2011年底,这一数字增长至2亿元,其中网上销售额约为1亿元。2005年,全县竹林面积只有15万亩,截至2011年底达到35万亩。2008年,全县竹炭加工企业只有5家,2011年底升至12家。
“由于竹炭生产对毛竹的需求量增加,使毛竹价格一直稳定在45元/百斤左右,也比2005年的时候增长了一倍多;同时,笋制品亦借助网络供销两旺,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遂昌县副县长赵文明说,虽然电子商务还远远算不上遂昌的支柱产业,但它迅速地给遂昌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如果没有网上销售,全县城的货运量有两家快递公司就足够了;然而,目前这个山区县城居然有7家较大的快递公司,只算由麦特龙发出的快递,一年就达3500万元,平均每天有100个快递单,每单价格小到十几块,大到上万块。
在潘东明的脑子里,将来三处麦特龙会归于一处,面积会大得多。1200多家网店会员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同质化倾向,为了避免内部发生价格战,一度网商协会的办法是价格指导,将来则会侧重于向专业化、细分市场的引导。
现阶段的1200多家网店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的一个人就是一家店。“我们鼓励打破家庭的界限,可以2—3家一起经营一家店。”潘东明认为,抱团作战只是办法之一,更关键的是如何差异化。
过去,一家店经营竹炭产品,往往既卖竹炭枕头、竹炭毛巾,也卖竹炭食品、竹炭化妆品。只要是卖竹炭产品的,东西都差不多。慢慢地,协会将引导一些网店会员放弃部分产品,只做单一品类。如果卖竹炭枕头,就把枕头的种类做到**,床上用的,车上用的;休息用的,*疗用的;全竹炭的,竹炭加**的,竹炭加干花草的……这样,不仅网店之间多了很多空间,也为供货商增加了很多空间,产业链才能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