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指点无限刚成立时,主打产品就是抠电影,即票务渠道。今天抠电影已经累积了几**名用户,但相比单纯的售票,抠电影还增加了新的社交功能。“互联网渠道和传统渠道*大的区别在于互联网是基于社交的一个电影购票的平台,抠电影希望影迷可以通过APP约陌生人看电影。你看到一个妹子已经选了一个座位,可以给她发私信,如果得到许可,就可以买妹子旁边那个座位的票。”
这个好玩的功能由指点无限*推,推出后不到两个月,就有竞争对手跟风。李凯认为,抠电影总能在移动端先人一步,是因为布局足够早。
当时,其他同行也在票务渠道发力,但对手们的主要战场在PC端,因为那时候大部分人还在电脑上买票。李凯则认为,很多人购买电影票都是临时起意,随机性很强,这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端用智能手机购票的需求会越来越强。
指点无限在当时就把重心指向了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看影评、选电影、选场次,然后完成交易到现场去拿票。几年后,指点无限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售票量已远远超过PC端。
但李凯发现主打票务渠道的短板很明显:几乎所有票务渠道都要面临尴尬的一点,即价格非常透明,售票量越来越多,但谁都挣不到*。
到了2012年底,李凯开始反思,电影行业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在哪里?因此从2013年开始,指点无限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始为片方做电影的营销和宣传工作,而这一块业务出人意料地打开了局面。
“过去中国电影的宣传投入占比不大,但是随着国内电影市场越来越好,以及国内的电影制作环节、片方和海外——尤其是好莱坞——的对接,大家慢慢发现国外影片的制作和宣发的费用占比是1∶1,宣发会投入非常多的资源。”随着电影市场走热,国内越来越多的片方对电影的宣传发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资金预算也越来越多,李凯认为这个市场值得投入。
但在操作层面,电影的宣传和发行还过于传统化,无非是路牌广告、LED屏幕广告,顶多发个微博、**,做点话题,在李凯看来,“这都是雕虫小技,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营销要导向票房,市面上现有的营销都没有转化票房的能力。换句话说,玩的都是眼球”。
眼球不是不重要,但它只是整个营销中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环节是“导向票房”。那么,如何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把电影的票房带动起来?
李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闭环营销,应该是一个分成四级的“漏斗模型”。**级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端的曝光率,即“眼球”,但指点无限玩的眼球是基于数据分析后指向相对**的人群;第二级是在**、贴吧等社交媒体上有针对性地展开宣传,黏住潜在客户;第三级导向电商,用户在此完成交易后,进入第四级界面,即从线上营销到票房的转化。
指点无限在全国覆盖了1000多家影院,当然,很多做票务渠道的玩家都能拿出这个数字。但李凯认为这当中本质的思路区别是,指点无限可以与互联网合作,而竞争对手则希望做大自己的流量,希望大家都在自己的平台上买票。“这就意味着你要不计成本地砸很多*,而现阶段获取流量的成本会越来越大。看电影是个垂直领域,*先应用面比较窄,其次用户使用频率没有那么高,一年的平均观影次数一般也就两三次。”所以,指点无限把获取流量的能力开放给了其他互联网入口,如淘宝、**、UCWEB、新浪微博、优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