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次尝试创业是19岁,就是离开瀛海威的时候,我和几个深圳的网友,那时我们谈论,他们各出十来万,我出主意及技术,各自可以占多少股份。还写方案、计划、做分析,将来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投入多少,很快将可以回收多少,几年内将走入正轨,想得可美了,特别热血。结果很多实际问题没解决好,导致新公司还没成立就宣告失败了。
2004年我从武汉回到北京的时候,再一次筹备公司准备创业,但仅仅做了一个月时间。因为自己是做技术开发的,对做市场、业务不是很擅长,我就找了一个朋友合伙。虽然那时公司还没有成立,但我们已经有团队,并开发出产品了,**个月有了近二十万的收入。这个合作伙伴做假账把这笔*私吞了,还以他妻子的名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所以那时老蔡来找我加盟,我考虑到自己确实欠缺的一些商业经验、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到一个创业公司再历练下,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去了。老蔡当时的管理方式也很草根,非常江湖,这让我一开始有些不适应。这中间我也提出很多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2008 年我牵头*立出来做的P.cn是265在2005年起孵化的一个项目。265被google收购之后,我就把P.cn和队伍带出来*立做了。那时除了老蔡,还有我跟另外三位合伙人,我比这三位合伙人的股份要高一点,但我们四个人的话语权是一样的。很快这个项目做到了300万的用户,虽然这跟软件1000 万用户的安全线还有距离,不过发展势头很好。后来就有人要来投资这个项目,开始是IDG介绍了美国红杉,对方说投500万美金,老蔡觉得少了点,要 1000万,就没谈拢。*后是Google投了600万美金。其实P.cn是个技术见长的项目,那时我跟老蔡都非常看好个人网站,做了很大的技术创新。但 Google投这个项目看得根本不是这一点,而是流量,所以这个项目在Google里逐渐被边缘化了,再加上我们几个合伙人之间在合作上有些分歧, 2010年我就放弃了这个项目。
所以当时我就对跟朋友合作创业这事挺有感触的,可能在p.cn可能里面掺杂了朋友关系吧,理性和感性搅在一起,大家做朋友挺好的,合作起来有时就会彼此有怨言。这一点确实挺微妙的,处理起来需要一些分寸的拿捏和把握。就像我开始**P.cn时,我那时还是挺内向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事,我想去找华军,但不好意思当面跟他谈,就在QQ上跟他说能不能帮忙推一推。结果他特别主动地提出在他们的装机必备里**,要知道装机必备是在华军软件园的每个页面都会出现的,这个多大的**力度。所以这些事让我反思,朋友之间怎么互助、怎么合作,怎么厘清了规则的界限。
现在信恩科技算是我自己*立创业的**个项目,专注移动教育类产品(编者按:信恩科技专注移动教育领域,团队的品牌叫MobEdu。MobEdu目前已经推出了10余款儿童教育应用,获得了累计100万的下载量,并且正在研发适合儿童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详见快鲤鱼报道)。其实我一直想做个教育类的项目,我**份工作就是跟人编教育类软件,加上那时看比尔盖茨、乔布斯的书,觉得要影响到更多的人吧。另外有了女儿,我就更觉得做教育这事有意义。当然,除了这些情结之外,也要考虑可能性,iPad推出之后,我觉得移动教育领域的发展一定是个趋势。
不过,迎着趋势做事也需要时机,就像我之前的几份工作,像瀛海威、润迅其实都是很前瞻的公司,做了很多**性和尝试性的工作,但教训就是先驱也*有可能成为先烈。所以我现在做移动教育类产品,时常要把自己往回拉一拉,眼光前瞻一点,行动务实一点。前年就看到美国除了那种可以在iPad上玩儿的玩具,我就觉得特别好,纯软件的销售往往很难,软硬件结合会更符合现在的消费特点。当时就马上托去美国的朋友给捎回来,然后研究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琢磨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可能。但我们目前还不会做这类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在美国也还没普及开来,在国内更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目前会跟线下的渠道合作推出一些产品,逐渐在这个行业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