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杭州市**正在修杭州通过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此时,美国的一个投资者与杭州市**谈判了一年,资金却一直没有到账。双方认为谈判中间翻译有问题,于是号称“杭州英语*好”的马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粉墨登场。
在谈判中,美国代表告诉马云是美国董事会那边没有同意,无奈之下,杭州市**只得派马云远赴美国。就是这次美国之行,让马云**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在美国的西雅图,马云无意中到了一家网络公司。进去之后才发现,这家公司只有两间很小的办公室,五个人一起工作。**次见到电脑的马云非常好奇,经过主人的允许,并在他们的指点下马云开始**次使用互联网。他
在网页上打出了“beer”,结果搜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却没有中国啤酒。然后他又敲出了“chinese”,结果却是“no date”。于是,马云就开始设想在中国建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
兴奋的马云,当时就做了一个非常简陋的网页——海博翻译社的页面,上面有价*和联系方式。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之内就收到了五个人的回信。其中三个是美国人,两个是日本人。此时的马云尽管不懂网络,甚至对于网络可以说是“文盲”,但是嗅觉灵敏的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直觉:互联网将改变世界!他立即决定与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在马云心里有了*初的商业雏形。
带着兴奋回国的马云立刻找来亲戚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马云的“奇思妙想”,但是冷水并灭有泼灭马云的创业热情。1995年4月,马云创建了“海博网络”,就这样马云带着自己的梦想,走下了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网商旅程。可以说没有海博网络就没有后来的阿里巴巴;没有英语教师的身份,也很难有海博翻译社,海波网络。就连马云出色的演讲能力,“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得,现在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都收不住。”很多人都认为教师和创业者格格不入,看来这句话用在马云身上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