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杨晖和微软**副总裁张亚勤聊天。张亚勤听了“午餐导师”的创意之后,非常激动。他告诉杨晖,自己在微软的午餐导师就是比尔。盖茨,他们会进行固定的午餐交流。在国外很多企业里,导师文化和午餐文化已经是公司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她发现,这样的公司文化正变得越来越普及。3M公司、金蝶软件、安信地板也都开始推行这样的制度。“企业**正在成为创业者的导师,总裁的午餐正在成为员工的福利,这种文化就是一个信息对称的通道。”
午餐文化其实是对中国式饭局精神的消解——“设饭用人”的功利性目的变成了平等沟通的正向需求。*终,局大于饭,饭本身倒被消解了,饭局上的交流变成了*重要的事情。
在《谁来一起午餐》中,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午餐过程是隐秘的,只用一些过场镜头交代。不过盛荣多少也旁观过一些午餐过程,她说饭局话题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商业模式的改进,因为节目上不方便敞开说。还有一个是我们更没法猜,也没法讲出来的,就是生活话题,关于孩子、太太、人生经历。”
有位选手在博客里记录了蔡洪平在加长林肯里给自己的点拨:“你的项目总体来说还是属于早期,不要找VC,想办法还是要用PE的*。”有位来自本土广告公司的选手,在参加完节目后,和午餐导师、智威汤逊总裁唐锐涛保持了定期的饭局关系。谢宏推心置腹地谈到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我觉得家庭和事业一定是只能取一样的,我当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把**个家庭放弃掉,把所有资产都给了她,我只留下贝因美,从头再来。”
还有位选手,他得到严介和的两个字点评:“善败。”严介和和巴菲特的教诲哪个更实用,这不好说。不过,严介和似乎有点想做“中国的巴菲特”的意思。2008年,他在南京和重庆两次组织有价午餐饭局,标价分别是18000元和5800元,饭局在五**酒店的包房进行,菜单是燕鲍翅,名额是10人,以制造业、房地产业民企**为主。
12月20日下午,我在清华大学的一个**上见到严介和。他用两个成语强调自己的“导师”本色:“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弄斧头,无非是想获得高人的指点。对牛弹琴。对牛弹琴不是牛的悲哀,是弹琴者的悲哀。”严介和上过两次《谁来一起午餐》,他给导演留下的印象是:“他只选择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非常享受被崇拜的感觉。”
这些午餐,有所谓的“局后”吗?蔡洪平和选手吃饭的时候说,吃了这顿饭我们就是朋友了,以后有事可以打电话找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客气话,不过,还真有在午餐之后谈成了生意的。王志东边喝红酒边让选手去北京找他——对方是做即时在线工具的,正好和他的业务互补。徐少春吃饭的时候就开口要出100万收购对方的软件企业,不过,年轻人觉得太少,没答应。至于落选的那个男孩,在节目播出一个月后得到了其他人的500万投资。
*上心的是杉杉集团郑永刚。节目结束两个礼拜之后是他的50岁生日,他在生日的第二天就驱车从宁波到杭州,去选手的企业参观,据说出了不少主意。他说:“我给他一点点拨,他就能从1亿做到10亿,这个加速度太快了。”
所以说,这才是一名商人的梦幻饭局——从饭局出发,超越饭局,*终竟然当真抵达了**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