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火柴大王”的产业并购之路

2018-05-24来源 : 互联网

从当年12月起,他再度向中华*柴厂、荧昌*柴厂提议合并。他在信里恳切表示,自经商以来一直还算顺利,*柴只是自己经营各业中的一种,“断无借此以便图私之心,亦无垄断*柴业之欲望”,之所以一再倡议合并,只是从整个*柴业的大局出发,理由包括:一、可以减少对内竞争,以免自相残杀;二、可以调剂出产数量,供求合适;三、各种经费可以通盘筹算,*合经济原则;四、订购大宗原料,可以节省给洋行的佣金,还可以低价;五、规模扩大,可以请专门技师,改良产品,与外国货竞争;六、实力更强,可以逐渐改进,前途光明。其中,与外国产品竞争无疑是当时*紧迫的任务。

中华、荧昌终于同意合并。1930年2月,拟订了三公司的合并大纲,三个月后达成合并协议,成立“大中华*柴公司”,资产(除机器、生财,还包括商誉)各升值二成,资本总额为191万元。据说,升值是三家公司中资产*多的荧昌提出的,升值当然对他们*有利。在合并过程中,荧昌还抽走了一部分现金。这些情况,刘鸿生**清楚,但他并不计较,他的目标就是要使合并成功,哪怕吃亏也无所谓。在新的“大中华”,作为11个董事之一和合并的倡议人,他毫无悬念地被董事会聘为总经理。

其实,在他心中,要合并的不止这三家,而是要把长江一带所有*柴厂都拿下,减少*柴生产,提高*柴售价,进一步将全国*柴业整合起来,“大中华”仅仅是第一步。他的计划是,遇大厂则合并,遇小厂或收买或租用。当年12月,他说服九江裕生*柴厂,同意合并,买下汉口燮昌*柴厂,改名炎昌。1931年,他收买、租用已停工的扬州耀扬*柴厂、安徽芜湖大昌*柴厂。1911年创办的老牌杭州光华*柴厂撑到1934年也同意合并。

“大中华”不断兼并同业,扩大规模,不仅对外国*柴的倾销起了抵抗作用,而且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大有改进,建立起一整套生产、销售、财务的记者管理制度,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总事务所下面专门设立了技术课,研究并解决了*柴头容易受潮的大难题,品质达到瑞典名牌“凤凰牌”的标准。合并当年的下半年,“大中华”就有了盈余,纯利超过11万元,这对多年亏损的*柴业来说无疑是个喜人的好兆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情绪,使用国货以抵制外患,国产*柴也乘势走俏。“大中华”生产的“美丽牌”,在以后的几年中销量赶过了瑞典的“凤凰牌”,这是前所未有的。时值上海华成烟草公司大力推销“美丽牌”香烟,要和英美烟草公司的“红锡包”一决高下。刘鸿生主动向中成烟草提出合作,把“美丽牌”的广告印在“大中华”*柴盒上,*初,“大中华”还要从烟草公司拿广告费,后来,他干脆放弃广告费,“华成”则同意把“美丽”牌商标给他们使用,“美丽”牌香烟和*柴共同推向市场,大获成功。

到1934年,“大中华”投入生产的共有七家*柴厂,包括苏州鸿生厂、周浦中华厂、上海荧昌厂、镇江荧昌厂、九江裕生厂、汉口炎昌厂、杭州光华厂,还有一家东沟梗片厂,资本达到365万元,商标多达52种,成为全国*柴业无可置疑的领军企业。这年5月,刘鸿生推动成立了“大中华*柴经销同业联合会”。此前,他在南京政府提出“实施*柴统制案”,倡导全国国产*柴联合营业,在上海设立联合营业所总所,未被接纳。他不仅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柴联营计划,而且想把大江南北包括日本、美国的外资*柴企业都联合进来,进一步组成全国性的*柴联营社,统一全国*柴市场。

日后,刘鸿生的儿子刘念智总结,他父亲用产销联营的办法缚住了瑞典“凤凰”的翅膀,捆住了日本“猴子”的手脚,整个过程就是“逐步地取得优势,逐步地限制外资力量”,其中有“以华制夷”,也有“联夷制夷”的手法。第一步是与中华、荧昌合并,在同业中建立优势地位;第二步,凭此优势吞并大小同业,造成更大的优势;第三步,联合华中一带所有华资同业共同对外;第四步,在华商同业完成整合的基础上,迫使美商同业加入“华中*柴产销管理委员会”;第五步,在华商、美商联合产销后,日商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劣势不得不接受联营,从而摧动全国*柴产销联营。作为国内的产业并购者之一,刘鸿生饱含着爱国之情在产业中大规模进行整合,为中国的*柴产业搭建了强大的规模壁垒,抵御了海外品牌的侵蚀。

标签: 刘鸿生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