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洁从来就是一个勤劳和“不安分”的人。上世纪50年代末,宋爱洁在原襄阳县土产公司工作,后调至东津区当烟草技术指导员。这是一个男同事都倍感吃力的岗位。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早出晚归,整日奔波在山间地坎、农田阡陌。
一起工作的四十多个女同事,相继调离。只有宋爱洁选择了坚持,而且一干就是13年。十载寒冬,十载冰霜,一朝阳春自不知。期间的辛劳,宋爱洁很少向外人提及。但在宋爱洁看来,正是这段“吃苦岁月”为自己筑起了日后成功的基础。
1992年,长期躬身于田间劳作,造成腰椎滑脱,宋爱洁不得不从钟爱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她已年逾半百。一段短暂安稳的退休生活之后,宋爱洁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三十多年忙习惯了,停下来,反而不适应。水面泛舟四平八稳,这样度过余生可惜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襄樊市人民广场附近有家小面包房准备转让。
回家与老伴合计之后,宋爱洁毅然接手了这家面积不过20平方米的面包房。连同“港澳面包”这个店名,一起盘下的还有一台打面机、一台油炸机和一个烘烤箱。“走出这一步,从感性上说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冲动,更是为了证明个人奋斗的价值。”宋爱洁说。
创业之初,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事务,都必须靠从未涉足过面包经营的宋爱洁一手操办。
不会做面包,请前店主留下一个技术员协助三个月。为了让面包口味更接近市民需求,宋爱洁一边经营,一边遍访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面包名店,虚心讨教,钻研技艺,回来后结合襄樊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悉心改良。开发出来的新品种,她都要一遍一遍地反复品尝。
面包讲新鲜,当天销售的面包必须当天制作。那段时间,宋爱洁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加紧生产面包,然后赶在**上学、工人上班之前,把面包送到数十个零售点出售。“有时干脆和老伴一起蹬着三轮车,沿着大街小巷叫卖。从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变为个体户,优越感荡然无存,起初碰到熟人,还会不好意思。”
所幸新出的十几个品种,都卖得十分红*。**的油炸包,每天都供不应求。一时间,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购买油炸包,成为襄樊人民广场一道*有的风景。